http://hkm.appledaily.com/detail.php?guid=18669507&category_guid=vice&sup_id=16510417&category=daily&issue=20140327
現居台灣的收納設計師朱俞君本是香港人,四年搬了七次屋,由1,000多平方呎搬到現在只有500平方呎,多了一個小孩,家裏還是整齊得像示範單位一樣。關於收納,她很有信心的告訴我:「了解自己的生活就能學會收納,這也是一項心理質素的訓練。」雜亂無章的環境不能平靜心靈,這是很多人不喜歡呆在家中的原因。不過,做到「斷、捨、離」還不夠,她說了解家人的生活習慣,設身處地不強迫別人配合自己,才是收納的最高境界。
記者:胡靜雯
攝影:林栢鈞(部份圖片由MUJI無印良品提供)
朱俞君
台灣收納設計師,十二歲由香港移民台灣,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系,崇尚自然的居家風格,現為不同家庭整理和設計收納空間,最近推出新書《一開始就不用收!家的最後一次空間收納課》。
近年風靡亞洲的「斷、捨、離」觀念,提倡由生活延伸至人生,就像一場由內到外的洗滌。朱俞君第一次接觸這觀念時,深感共鳴,認為家裏雜亂無章的人,很多時都是不捨得丟東西,以及從不認真了解自己的生活習慣甚至消費模式,讓內在和外在也糊裏糊塗。
朱老師小時候在香港生活,一家五口所住的地方也不過幾百平方呎,但媽媽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,讓她自小就有一個良好的收納基礎,明白這樣才能讓家人住得舒適,有家的感覺。但真正讓她深入學習收納,是生了小孩之後。「在收拾的過程中心情經過沉澱,環境舒服了,心靈也安靜了。這樣才能建立家的感覺。」她形容自己就像電影《孤男寡女》中的鄭秀文,利用清潔和收拾作為一種自我治療的過程。關於收納,朱俞君說從來不會仿效別人,好像日本人仔細的收納技巧,她覺得太細緻反而不方便,不適合中國人隨意得來,又忙碌的生活節奏,「收納的第一步就是要方便自己,例如入屋的路線和習慣,這才知道甚麼位置適合甚麼家具。」
使老公遵從有竅妙
把家裏收拾得整整齊齊,是朱俞君的興趣,我說她的先生一定為這感到高興,誰知答案竟是:「他覺得我很奇怪。」愛收納的人,其實也是一個很有系統和追求完美的人,一開始太過執着家裏的整齊有序,反而給家人增添壓力。「你越是控制他、吩咐他依照你的一套,他就越不會配合你。」這是因她還沒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出發,沒有方便對方,所以她的老公才會死跟原本的習慣生活。「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,很多女人都會投訴另一半經常把東西亂放,例如一入門口就把零錢鑰匙亂放在桌上,這時你嚷着叫他有手尾是沒用的,你要做的就是靜悄悄地在桌上放個小盤子,然後告訴他以後可把東西放在這裏,反正順手習慣慢慢就能改變。」收納確實是一門學問,當中包含的是一種易地而處的智慧。
香港人住的蝸居雜物多,家中最常見就是櫃。但太多櫃會增加壓迫感,所以朱俞君說必須學會活在當下,管理好現階段所需的東西和空間,透過檢視雜物認清生活所需。另外,在收納前也必須考慮三個原則「捨棄、分類、歸位」,面積大的家適宜注重分類,空間小的則重於捨棄,再配合個人的習慣和個性作調整。朱俞君說:「我不需要在大掃除才收拾家中雜物,也不會亂買東西,因為我已經知道空間有限及生活真正所需。」收納其實就是一種邏輯思維、歸納的訓練,懂得判斷,好的生活其實由好的心態開始。「懂得捨棄和放下,才能得到空間。」這不也跟人生一樣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