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

士多啤梨與草莓

陳雲/三文治/Yahoo! HK
[LINK]





童年在兒童電視節目,聽到的是草莓,生果檔也是叫草莓,那個莓字還讀「妹」的第二聲(mui2),與梅字分開。櫻桃也是如此。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。

到了九十年代,生果檔開始有草莓賣,通常由美國來的,然而卻叫草莓做士多啤梨。美國來的櫻桃,也叫「車厘子」,就有點不解。華盛頓斬櫻桃樹,教訓做人要誠實,這是小學一年級的課文故事啊!好端端的漢譯,為何要搞壞?

幾年前,在旺角的生果檔買櫻桃,生果佬說那些該叫做車厘子,我告訴他:「你年紀都大過我,你讀過華盛頓斬櫻桃樹沒有?你應該知道以前是叫櫻桃的。你可以亂叫,但我無講錯,你不要胡亂矯正我。」

葡萄是唐朝就有的名詞,所謂「葡萄美酒夜光杯」。近年在香港開始亂叫做提子,是菩提子的簡稱,菩提子當然是葡萄的誤讀。這些都應該矯正過來的,不應隨俗,因為不合理,是生果檔亂講一通。

近年藍莓、紅莓多了空運來香港賣,生果檔這回卻不敢叫布魯啤梨之類。叫士多啤梨,起碼士多和啤梨是熟悉的名詞,可以用來玩一下。玩一下是無妨的,但不要說人家講正經的名詞是錯,不是香港話。

朱古力與巧克力,兩個譯名是南音與北音之分,發音同樣不貼近chocolate,清末的翻譯是巧格力。這三個譯名,音、義俱不合原文chocolate。這就變了無所謂,在香港叫朱古力,北方叫巧克力,悉隨尊便。當然,choc可以粵語翻譯為「桌」,但可惜「桌」是不能食的,當年翻譯的人想也不想,就譯音為「朱」。朱是紅色的,譯不出朱古力的黑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